作品名作者名

此身恰似弄潮儿,十载冲破千重浪——李申盛老师赠文

时间:2020/5/31 16:52:06

汲古斋,居于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冲击中的东北大地,却散发着不容小觑的文化和大美。在长春这座充满着岁月激情的工业都市里,汲古斋把东方陶瓷文化大美移植在这里,并已落生根发芽。

相识汲老,是人生一大幸事!这得益于我和母亲陈也君于10多年前创办的了了亭网站,它是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阵地。汲老不远千里,慕名而来,带着取经网站的真诚。第一次见面,母亲便和汲老一见如故,可能是因为脾气相投,再加上二位都是优秀的收藏家,聊起关于艺术文化的事儿总是多了很多相同的见解。

汲老与著名瓷器评论家了了亭主人陈也君先生合影

后来,随着交往的深入,我与汲老的接触越来越多了,我开始从一个小辈的视角去观察汲老。直觉告诉我,汲老,不老!他的生活是一种年轻态,充满着张力,洋溢着活力,在华夏文明腾飞的这条东方巨龙身上,展示着他作为一片熠熠生辉的龙鳞所折射出的光芒。

作为一名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工作者,我和汲老交流应该算是比较多的,从初见时起,我便觉得汲老的性格有一种说不出的简单和直接,为什么会是“说不出”呢?因为他的见解永远带给我惊喜,又惊又喜。我在景德镇生活了四十多年,从小耳濡目染听老辈儿们讲景德镇的传奇故事,听到最后就会发现这故事的点睛之笔永远是“创新”。正应了那句“草木百年新雨露”,千百年来,景德镇陶瓷是依靠独特的工艺创新和朝代更迭中的意识创新发展、壮大,遥遥领先的。然而,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艺术开始和金钱纠葛在一起,被金钱紧握住的景德镇艺术陶瓷在桎梏中畏缩逃避,“创新”变成了口号,艺术、才情、德行在过度艺术品过度市场化的泥沼中渐渐迷失。

我曾振臂疾呼,而人微言轻吧,呼吁的效果并不明显。而有地位、有能力、敢发声的大家又少太少。我在电话里、微信里、直播里和汲老多次交流,每次交流之后都会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激昂和舒畅,他以渊博的文化理解瓷器,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市场、以幽默的方式破解困局,这才让我明白,在许多方面我该做的是充实自己、查缺补漏。虽然汲老远在千里之外,却能在话语间感觉到他一直在关注着我,观察着我,理解着我,爱护着我,在艺术之路上,我正被他认真地凝视!

汲老与李申盛老师合影

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一直思考着,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概括汲老?悔自己语言的单薄,想了很久,想好一个词再被自己推翻,直到我想到了“乐活”。对,就是这样一个词,最合适。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,在小小的直播间,我靠着600多粉丝以瓷换米得意的时候,汲老已经是拥有十数万粉丝的大咖了。也许都是在一个虚幻的网络空间中指点江山、挥斥方遒,但面对几百人和十数万人的粉丝的差别,我瞬间觉得,真是一个在天桥,一个在工体。曾几何时,我也是文化的先行者,我也是在pc端口上用了了亭网站创造了巅峰权重的弄潮儿,可是在35岁以后就渐渐惰懒下来了,特别是在手机端口,自媒体时代来临之时,明明知道这将是一道潮流,却以自身年龄和釉料研发为借口躲进作坊成一统,管他春夏与秋冬。现在想来有些惭愧。好不容易被朋友们请出来每周做一次直播间讲课,让朋友们得以销售一些作品,能切两斤肉,带打几两酒。直到一次和汲老聊天才知道,已过六十的他却一直在线上摸爬滚打,创造着一个个商业奇迹。嗨,40岁的人、60岁的心理,60岁的人,却有20岁的心理。突然,微信那端汲老娓娓道来的故事,变成了砸地鼠游戏中的那把锤子,击碎了我自觉得意的硬壳,但同时也让光照了进来。那光,也许先是刺痛了眼睛,但借着这道光,我看见了我本该承担的、现在却已落灰泛黄的文化重任,我辈当自强。

汲古斋藏品 李申盛高温颜色釉作品 瓷板画《忆童年》

汲老,在线上平台之上,更应称为汲先生,他的文化脉络契合了社会对一个正统收藏家的期待,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,在互动中让观众放松和愉快,同时让从业者反省和思考,让有心人开始自省、开始争论,将关注作品的目光从单纯的“物”转向更高的地方。是啊,需要更多汲先生这样的文化使者通过深度剖析了解作品的复杂性,再让复杂产生张力,张力带来吸引力,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。

文章快要收笔,我再次进入到了汲老的直播间。镜头前,这是一位铁肩担道义的矍铄泰斗;镜头后,当三脚架被收起,补光灯被关闭,他仍是窗前的读书人,沿着时代的浪潮,汇聚着如海的流量,如清晨的阳光,照亮陶瓷艺术之路的前行人!

作者:李申盛

庚子年夏于景德镇了了亭


版权所有:上海汲氏茶器创意设计中心  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海坤路1号1幢

电话:0431-88655655  135-9607-3300   访问流量统计:

吉ICP备14001476号-3    吉公网安备 22010602000344号

技术支持: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  技术支持电话:024-52433666

微信公众号
斋主微信
淘宝店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