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名作者名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

时间:2019/1/11 16:36:19


这几天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书,有几句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。他在《五十大话》中说:在四十岁之后,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,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。

读到这,我放下了书,感慨良多。想来,大概也是四十岁左右,我步入了紫砂行业,一样事情投入了二十多年。那时东北离丁山是真远,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往返两地之间。那时,我并没有想到,汲古斋的深耕细作如今得到了吴培林大师的赞誉,“你是行家,是真正的紫砂专业人士,丁山人都认可汲古斋。”;也没有想到,我和储集泉大师相交知心,无论在丁山还是东北,都能一起研究紫砂设计、紫砂教育、探讨紫砂市场,这是文化带来的融通四海。


汲老与吴培林大师吴建林大师合影于丁山

前些日子有人说,汲老人在东北,东北离丁山那么远,能把壶弄明白吗?如果东北人都能把壶讲清楚,那我们的胃也得要求“翠花上酸菜”喽。

面对这样的声音,我诚然也坦白,东北的确不是紫砂的原产地,历史上也没有出色的紫砂商号,曾经的蛮荒之地在今日的人们心里依旧是没有文化底蕴的黑土地。地域上的优劣态势没人可以争辩,但在土地上奋斗着人们值得点赞,“在东北的黑土地上,汲老把紫砂文化带到了全国”,孔家壶庄掌门人孔小明大师这样说。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,中国的路早已能九天之上揽明月、千里之间一日还,高速发展的互联网,分秒之间就完成了信息共享。在汲古斋电商平台,鲍峰岩大师的壶在弹指间被请入东南亚,这样的发展还怕南北之距吗?文化尚且没了国界,何来中国土地上的地域之分呢?


汲老与储集泉大师合影于丁山

谈到发展,我一直认为距离从来不是阻隔,即便远些,天上的云彩还是一样的飞。昨天和汪庆红老师聊天,他说,我们这里人都知道您厉害,我是在网上认识您的,您是哪里人?我们这有很多人想向您请教市场经验呢!请教实在是谈不上的,更多的是分享,互联网经济,地域已经不是阻隔,我在抖音、我在头条,我在东北、我在丁山,你都可以随时看到我的身影,知道我的动态。屁股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脑袋在哪里,头脑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。思想在哪儿,价值就在哪儿。抱着固有的观念不放,还摆出一副“无知者无畏”的姿态,才是最可怕的。


汲老

二十年前向往丁山,我在东北远眺丁山,它是著名的陶都,我想熟悉它的每一条巷路,了解了它的水土人情;二十年间在走近丁山,每次到来都有不同的感受,见证了紫砂的历史变迁,结交了很多知心的朋友;二十年后跳出丁山看丁山,它依旧是我爱着的丁山,鲍曙岩大师说,汲老把壶解读的如此深邃,又致力于研发,把紫砂文化嫁接到青瓷、建盏之上,创新精神令人钦佩。这里有深藏千年的原矿泥,也不乏顶级的手工匠人,但似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间缺了一点什么,只是我们身在山里行走,距离太近难以发现罢了。文化艺术品的价值组成元素很多,工、料、制作者人品、文化底蕴内涵,缺一不可。也许就在这“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风景种缺少了爱文化、懂文化的商铺。近几日,我在朋友圈里开设了《每日鉴壶》板块,得到了朱水芬老师的点赞,汲老的鉴壶水平都超过制壶人啦。人往往习惯于身边的美景而不自知,大概就是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吧。


汲老与鲍曙岩大师合影

“虽是东北人,但你是了解丁山的,你厚道又勤奋,丁山人感谢你推动了紫砂文化”张红华大师握着我的双手真诚的说。我爱丁山,爱紫砂,这是内心深处最真的声音,所以也就不计较它的白玉微瑕。抱着和衷共济、亲望亲好的心情,今年我把汲古斋研发中心向南推进,迁址丁山,这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,是南北人共同的期盼。汲古斋自己搞研发,拥有知识产权,解决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高的问题,再建一条陶瓷文化体验旅游线路,这也是今年我想干好的一样事。


汲老携爱人与张红华大师合影于丁山

熙来攘去的街头是我最爱看的风景,读懂了人们的忙碌犹如读懂了一本史书,时代在进步,市场在改变,亲爱的紫砂人们,我们的头脑也一定要open起来,与时俱进、扩大格局、创新思考,只有这样才是真的平生一片心,只为事热,千古紫砂事,皆因情致!

作者:汲志斌

戊戌年腊月初六于汲古斋


版权所有:上海汲氏茶器创意设计中心  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海坤路1号1幢

电话:0431-88655655  135-9607-3300   访问流量统计:

吉ICP备14001476号-3    吉公网安备 22010602000344号

技术支持: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  技术支持电话:024-52433666

微信公众号
斋主微信
淘宝店铺